普洱茶文CHA WEN
分类:历史文化来源:网络共113人阅读
普洱茶,清宫二百多年的贡茶史让普洱茶早已蜚声国内,享誉海外。民国时期,普洱茶延续了清朝的发展趋势,成为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的至爱,销路甚广,中国香港、台湾和南洋、欧美,消费群体日益扩大。
边疆普洱茶城的兴盛,让朝野刮目相看。民国三年(1914年),普洱道尹公署由宁洱迁驻思茅,当时的思茅成了普洱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促进了思茅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商业繁荣。据史载,当时仅思茅城区就有制茶商号20余家,年制茶500吨左右。不光是当时的思茅市区,就连思茅城外也异常兴盛,顺城街上客栈林立,络绎相连,新兴街是茶叶和马帮有关的手工业市场。那是怎样的兴盛?木匠铺、铁匠铺、皮匠铺一户连着一户,而南门正街的茶叶市场和教场坝的海关报关验货广场则是人喧马嘶、人头攒动,茶叶交易市场出口十分兴旺。
据民国《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当时思茅揉制茶叶出售的茶庄商号有:雷永丰、元庆、复聚、新春、宝森、永兴、三泰、庆春等,均营川销。民国年间,思茅的茶庄茶号有雷永丰、同仁利、信和祥、裕泰丰、乾利贞、李衡记、裕兴祥、恒和元、庆盛元、大吉祥、瑞丰号、谦益祥、复和园、钧义祥、鼎春利、同和祥、恒泰祥、大有庆、利华茶庄等,每年由产地茶山运集思茅加工的毛茶在500吨以上。此时的商号都是厂店合一的,里面加工,外面店铺,有的还在多处开有分号。现在普洱茶业内人士所说的古董茶,大多产于那时的思茅。
今普洱市思茅区在民国初年逐步奠定了普洱茶集散中心地位,倚邦的恒盛公、乾利贞,勐海的洪盛祥、同信公等商号纷纷到这里设立经销门市。恒盛公是一家从光绪年间就从事臧销茶叶贸易的老字号,原来在思茅,后移到勐海建厂,①度改变商标,为人所疑,销量锐减,便急忙恢复老招牌,在每个沱茶内,揉进一棉纸,纸上印有思茅“恒盛公”字样,才又恢复了销路。
民国时期,思茅最有名的茶庄当数雷永丰。茶庄庄主雷逢春,石屏人氏,光绪年间到思茅经商,雷氏茶庄由于资金充足,信誉良好,管理有方在行内久负盛名,他从原料配方到制作包装都非常注重质量,开茶制作时节,从指定茶山运来原料按拣茶、配茶、蒸茶、揉茶、晾茶的工序一字摆开,有条不紊的进行流水作业,七子饼团茶由名师主理,成品用浸泡过的竹笋叶包裹,篾条箍扎,再捆好的圆筒上盖上朱红印章。
思茅钧义祥茶庄普洱茶包装十分精美,除销往内地外,还在昆明、上海、香港、缅甸、泰国、新加坡设有销售处 誉满海内外。
民国时期,由于臧区及海内外侨胞对普洱茶需求的稳定增长,特别是1921年开通从勐海经缅甸、印度到西藏的运输路线之后,一度促进了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的恢复发展。然而好景不长,1935年后由于法国人禁止普洱茶运往老挝、越南,使易武、倚邦等地的普洱茶无法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国家。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更是使勐海乃至整个西双版纳普洱茶经缅、印销臧的线路及侨销线路完全中断,仅有少量普洱茶经滇臧茶马古道运进西藏。同时,西双版纳也处在战争的前沿,普洱茶进入低谷。至1949年,普洱茶的年产量已由历史上最高的2万多担下降到一二千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