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CHA WEN

鹤庆商帮的五大茶庄

分类:历史文化来源:下关沱茶非遗博物馆共246人阅读

鹤庆商帮中以经营茶叶为主业的商号有24家,其间,实力较强的是恒盛公、鸿盛昌、义兴公商号和怡怡茶庄、福云茶庄。他们是鹤庆商帮中经营茶叶的主导,人们称之五大茶庄。 五大茶庄之首,乃恒盛公商号。

  鹤庆商帮,是云南三大商帮即鹤庆商帮、喜洲商帮和腾冲商帮中发展较快的商帮。鸦片战争以后,鹤庆的一些商家,相继在茶马古道沿线设号经商,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茶马古道为轴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经贸网络。从公元1840年至新中国建立这段历史时期中,鹤庆商家依托茶马古道开展商贸活动的大、中商号达108家,分号及网点约360多处,形成了商帮格局。

  鹤庆商帮各商号走上茶马古道伊始,多以茶叶、药材、皮毛山货和土特产品为出运商品。回头运回棉纱、丝绸、玉石和日用百货。随着业务的发展,商家从中发现,经营茶叶大有前景,从而,好多商号便转向以经营茶叶为龙头。此时,鹤庆商帮中以经营茶叶为主业的商号有24家,其间,实力较强的是恒盛公、鸿盛昌、义兴公商号和怡怡茶庄、福云茶庄。他们是鹤庆商帮中经营茶叶的主导,人们称之五大茶庄。

  五大茶庄之首,乃恒盛公商号。

  恒盛公,原系兴盛和在汉口创办的一个专营麝香等名贵药材的子号,公元l907年创办,主事人张泽万。业务以麝香为主,同时也销售其他药材如云南的三七、熊胆、猴结、肉桂和西藏的红花及云南特产天生黄、鸡血藤膏、普洱茶等。回头货有河南汴梁纱帕、湖北楚布、汉口白铜器、南京缎子等。其资金约白银三至四千两。民国二年(1913年),恒盛公存上海的货银约4 000余两被他人全部卷走,兴盛和责成由张泽万赔还损失,并脱离商号隶属关系。至此,恒盛公自立门户,成为张氏自主的商号。

  经过几年的发展,恒盛公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走上了与军阀、官僚、地主等相互联袂的道路,故得以迅猛发展。业务也从单纯的汉口恒盛公麝香号,发展到上海开设分号、菜馆、澡堂、寿器店和寿器作坊;在昆明开设科发药房、良记布铺;l923年,在印度开设了分号;l927至1928年间,在勐海开设了茶厂。在开办勐海茶厂后一年,在西藏拉萨设立恒盛公总号,统管茶叶的经营事宜。恒盛公经营茶叶的业务,虽从建号之日起便开始了,不过,仅只算“兼营”。大规模从事茶叶加工和销售即“挂牌”称之茶庄的历史,可从1927年算起。随着恒盛公茶庄主号的创建,张氏相继还在香港、上海、昆明、下关、鹤庆、成都、康定、雅安等地,设立了茶庄分号。“织”起了一个茶叶销售网络,使恒盛公的商贸活动得以长足发展。

  早在庚子(公元l909年)年间,张氏就两次专程考察了茶马古道全程和沿途地区对茶叶的供、需情况。考察结果,开发出康定至拉萨的茶运专线;取道仰光至加尔各答,从加尔各答至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西里姑里,再到达噶伦堡进藏抵达拉萨的茶马古道国外线道。并从这两条线路运输茶叶和其他货物,开展国内商贸和国际外贸业务,进一步促进了恒盛公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商帮走出国门开辟了最理想的商贸通道。张氏在考察中,还掌握了沿途茶叶的供、需情况,并对这些地区陆续运进茶叶,开展销售业务,生意较为可观。当时,其他商号还未涉及茶叶为龙头的经营业务,恒盛公捷足先登,故后人称他是鹤庆商帮运销茶叶的鼻祖,开辟茶马古道茶运线路的先声。

  在1909年的考察中,张氏认识并结交了藏族热真昌(昌,藏语,即为商号)的总经理神本腊,这为后来恒盛公商号在西藏、印度等处开展茶叶经销业务,奠定了先基。当时,达赖还年幼,由热真活佛执政。热真属下有个叫穴底的喇嘛寺,设立了自己的商号热真昌,进行商业活动。一次,穴底寺的管家穴底香咀到噶伦堡销售羊毛,印商趁机压价。在印度恒盛公经理张相诚的支持和帮助下,顺利地将所有的羊毛销光,从此结下了友谊。后来,穴底香咀把张相诚介绍给热真晶总经理神本腊。通过长期交往,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支持的情谊,导致了两号合做康定、拉萨茶叶运销业务。同时,热真昌还为恒盛公在拉萨收汇茶商资金、拉萨茶叶运销汇兑业务作担保人。变相地扶持了恒盛公的商贸发展。在此期间,恒盛公还与多家印度商号如细里、阿君打等建立起友好的外贸关系。业务上互相支持,金融上互相信任,为恒盛公的外贸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恒盛公经销的茶叶,建号初期,以普洱茶为主。1909年起,与热真昌联手,除经销普洱茶外,还经销下关沱茶,而大宗是经营雅安砖茶和康定饼茶。恒盛公在勐海开办茶厂后,主要加工生产和运销专销藏区的紧茶。紧茶是一种用上等普洱春茶揉制、形似茶碗、中间凹膛的名牌茶。每个重约老秤七两,制作工艺为细茶、二盖茶、粗茶三种配合而成。细茶为盖面茶,占50%,揉在表面:二盖茶20%,揉在盖面茶之下;粗茶30%,揉在内部。紧茶揉制季节,服从于茶叶原料生产季节。茶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左右开工,次年清明节令前收工。制成紧茶后,需经半月时间的冷却、发酵,方可进行包装。七个紧茶包一筒,l8筒为一包,两包为一驮供马帮驮运。恒盛公紧茶年产量约72 000包,折合老秤约648万斤。每年霜降以后至清明节前,是马帮驮运紧茶的时段。恒盛公运茶的路线,头几年是先由马帮驮运到缅甸昔卜,然后转交火车运到仰光,转船印度后再运往拉萨。后缅境公路有所发展,便改走景栋新路线,再经洞巳换火车至仰光,仰光至加尔各答为海运,加尔各答又改装火车,最后由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西里姑里汽车起运到达噶伦堡,再用驮马分运各地。紧茶成本低,但运费昂贵,每包能获利2至3倍。恒盛公做运销紧茶生意,开初年仅2000包,后逐年增多,有时达万包。日本投降后一段时间,茶马古道茶运线的茶运业务及沿途的茶叶收购,几乎全由恒盛公所垄断。

  1937年,国内全面抗战,恒盛公上海、汉口商号撤迁回滇,在昆明设立总号;保留有印度、勐海分号。为保证茶叶运销业务不断,恒盛公开辟了取道西藏至丽江运输路线的试尝。同时,恢复了拉萨、康定分号和新设了下关、丽江分号,便于新运输线茶叶和其他物资的采购和转运。此时恒盛公运销的茶叶,除自己生产的紧茶外,还采购大宗下关沱茶外销,为沱茶的销售,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虽盈利不大,恒盛公仍源源不断往外运送茶叶,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己任。这种义举,在当年可算难得可贵。其间,年销售茶叶约四千包,紧茶、下关沱茶各约一半。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侵占东南亚,滇缅交通线全部被截断。整个中国的对外交通线,只剩下印度—西藏—川、滇腹地唯一一条通道。在中华民族面临存亡的关头,恒盛公于自己的经营而不顾,抛弃自己的商务,首先走上这条唯一的险道。带领鹤庆商帮及马队,承担起提供和运送紧缺战略物资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重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过应有的贡献。

  1941年张泽万病故后,恒盛公于l945年分家分号。张相诚回印度开设恒丰商号,经营老号传统业务兼营茶叶运销。其他家族人员,在昆明开设恒顺康主号,兼营勐海恒盛公茶厂。其主要业务是紧茶加工和茶叶运销。日本投降后,恒顺康像恒盛公老号一样,放手开展国内外的茶叶运销业务。分别从丽江至拉萨的茶马古道北线和取道缅甸至印度,再进拉萨的茶马古道国外线两条线路运销茶叶,并沿途收购。年销售量达万包,其中,下关沱茶约三千包,把下关沱茶推进到藏区和国际市场。此时,是恒盛公茶庄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1946年,恒顺康商号在昆明成立后,总经理张相时就盯死了下关的茶叶市场。在运销自产的紧茶同时,亦尽力推销下关沱茶、饼茶、五子茶、散茶等茶品。据史料载,仅1947年,恒顺康商号就外销下关站口的茶叶近80万斤。从而,促进了下关茶叶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建国后,恒盛公商号恢复了老字号号名经营,在党和政府的扶持、帮助下,从事传统商贸和茶叶加工、运销业务。建国初期,各种物资较为紧缺,张氏首先想到的是藏族同胞。在资金难从印度调回国内的情况下,恒盛公得到政府扶持,得到旧人民币10亿元的贷款,在昆明物资交流会上购买下关紧茶2000包,取道畹町,进入缅甸,转运印度运至拉萨,以应西藏同胞之急。稍后,张相如亲自到康定,采购了大批雅安砖茶,由驿路发往拉萨。不仅解决了藏胞生活的急需,同时,也让一些大商家看到,共产党、人民政府对民族资本家和守法经商者的关怀、支持。从而稳定了人心,用事实宣传了党的好政策;在政治上配合刚进藏的解放军,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抗美援朝时期,恒盛公率先捐钱、捐物,认购公债,支援国家建设,成为工商界的楷模。

  1956年,恒盛公以一个不欠税收,不负任何债务,并且尚有17.8万元之多的资金,顺利走上了公私合营的光明大道。

  恒盛公茶庄在自己的历史行程中功不可没。是他,首先开发了鹤庆商帮行走茶马古道的茶运线路;在鹤庆商帮中,率先开发了国内外的茶贸市场,并带动了其他茶商;开辟了茶叶加工业和产、供、销一条龙的先河;首先建立起与西藏同胞合营的第一个茶叶销售商号;首先将自己加工及下关生产的茶叶打进国际市场,并长期占领国际市场;能以一个不欠税、债,并且有一定资金的私营企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真心实意走公私合营的道路……

  恒盛公是鹤庆商帮的一面旗帜!他诚信经商;为群众的需求为己任;恪守商业职业道德;关心和尊重少数民族;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开展商贸和外贸工作中,世代薪火相传,为推动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不辞辛劳,增进了不同地区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创造了财富,是鹤庆商帮的首领。

  兴盛和鸿盛昌茶庄。兴盛和商号是鹤庆商帮中的老字号商号。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约公元l875年,主创人舒金和、舒卓然、舒远程。总号设鹤庆,下关、四川西昌、宜宾、乐山、雅安、成都及会理、康定和缅甸曼德勒设有分号。主营丝绸、棉纱、布匹、药材、土特产品和部分日用百货。原运输货物线路走茶马古道东北线即循西昌、会理、渡口、永胜、丽江至鹤庆。货物除途中零星销售外,到鹤庆集并后又运至下关批销。在下关设有集食、住和批销货物的兴盛花店(下关西云书院)作为转运站。后来发现茶叶生意大有奔头,便在下关及周边产茶地区收购茶叶,运销外地。从此,又从茶马古道博南古道线路运销货物,并在沿线的大市镇昆明、保山、腾冲直至缅甸曼得勒设立分号。除出口蚕丝外,也大量出口茶叶。

  光绪末年,兴盛和分支:主号由舒金和掌握。舒卓然另立怡和兴,舒程远另立鸿盛昌,大股东祁星垓、杨蕴山、舒浩然合组云丰祥,族人舒子卿掌管兴盛花店,改名联兴昌。舒金和独有的兴盛和,又分作恒通裕和日兴德二个商号,至此,兴盛和一家分为了六个商号。除鸿盛昌外,其他五家商号仍沿袭旧惯经营。

  鸿盛昌的前身,是兴盛和专营茶叶的一个子号,原称兴盛茶行,由舒程远主管。从l875年兴盛和建号后,它就专事茶叶采购、加工、运销业务。当时,兴盛茶行也像鹤庆商帮中的其他茶庄一样,每年春夏之交,从普洱、思茅及临沧地区收购茶叶,在下关加工成沱茶、砖茶、饼茶等庄口,运至四川、康定、武汉等地转销。兴盛茶行生产的沱茶,在当时的茶市上倍受青睐。它是一种多类茶叶混合揉制的紧茶,因形如秤砣而得名。它用大理州境内生长的本地茶作“坯”茶,按30%的比例揉成砣形茶坯;再用20%的临沧地区生长的春夏之交采摘的春末茶,作为夹层茶,包裹茶坯:最后用50%的西双版纳产的春茶作面茶盖面。茶揉制成后,经半月时间冷却、发酵,最后包装。砣茶规格,仍以老秤七两为一砣,七砣为1筒,l8筒为一包,每匹牲口驮两包,约重老秤l76斤。从兴盛茶行隶属兴盛和为子号建号之日起,至光绪末年分支另组鸿盛昌商号止,兴盛茶行年产砣茶约5万斤。舒氏加工的砣茶,质优量足,色清味香,经泡而回味久长,供不应求。有一段时间,在鹤庆境内曾当“货币”使用。

  清光绪丁丑(公元l877年),鹤(庆)丽(江)镇总兵朱洪章开挖南新河,一时因公款拨济不到,曾向鹤庆商人借贷,兴盛和认贷最多。后来,南新河工程公款拨到,朱洪章均存入兴盛和。从此,鹤庆州的钱粮赋税,均委托兴盛和代收。当时兴盛和简直成了鹤庆州的州金库。兴盛和为支付方便,经鹤庆州官同意,印发了面额为一百、五百、一千文票值铜钱的纸票,在当地使用,保证兑现。其时,兴盛茶行生产的砣茶在市场上成为稀货,人们曾要求兴盛和以砣茶代替纸票兑款。一些行业随之开辟了用砣茶以物易物的业务。当时,一个砣茶可兑换大米半斗(约15市斤)或兑换食盐5市斤,合白银值五钱。一些官员和士卒,也愿领取砣茶作为俸禄和粮饷。从而可看出兴盛砣茶在当时的“身价”。

  光绪末年约1907年,兴盛和分支分号,由舒程远主事的兴盛茶行,划归其主管,更名为鸿盛昌商号。鸿盛昌商号,主营茶叶加工和运销,是鹤庆商帮中仅次于恒盛公的大茶商。为适应业务之需,建号次年,改名为鸿盛昌茶庄。鸿盛昌建号后,扩大了茶叶的购销和加工业务。分别从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临沧和大理州境内产茶区购买茶叶,在产地粗加工后,运回下关再加工成成品。除生产沱茶外,还加工制作供藏族制作酥油茶的形似茶碗,中心内凹的大叶紧茶;供彝族饮用的混叶砖茶;供永胜境内汉族制作油茶的饼茶和各界人士平时饮用的散茶……品种齐全,质优量丰,年销售各种茶叶近老秤l0万斤。销路除省内各地外,还分别从茶马古道滇藏北线、东线,川藏线、博南古道线运销四川、西藏、青海、武汉、香港等省区和缅甸、印度等国家。近10年间,资银从建号初期的四五万两,飙增到20余万两。

  大约在1925年左右,鸿盛昌茶庄倒闭。

  鸿盛昌茶庄问世虽只有近30年的历程,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非同寻常。其一,它从隶属兴盛和起,直至自立组号,均从事茶叶运销业务。同时,率先在下关设厂,加工生产茶叶并打出了品牌。尤其是下关沱茶的“问世”,他也算是“有功之臣”之一。因他揉制的茶品中,大量使用大理州境内的原生茶。这一来,无形中促进了本土茶种植业的发展,同时,亦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二,他同其主号兴盛和一道,首先开了鹤庆商帮踏上茶马古道博南线路的先河,架起了国际贸易的桥梁。再者,他生产加工的茶品,质优价廉,销路粗,受人欢迎。故时至今日,一提起鸿盛昌茶叶,人们还赞誉不绝。据悉,近来,鹤庆盛兴商行准备组建茶行,为打出品牌,还准备袭用鸿盛昌茶行的招牌。

  义兴公茶庄,组建于1930年,业主潘沙周。主号设拉萨,中甸、成都设有分号;鹤庆、下关设有茶叶加工厂。专营自己茶庄揉制的“格桑”牌紧茶。茶叶多运销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区,故得藏茶庄之名。

  “格桑”牌紧茶分为圆形饼茶和块形砖茶两个庄口。饼茶每饼重老秤二两,五饼为l筒,l0筒为一包包装。砖茶每块重老秤半斤,l0块为l筒,l0筒为一包包装。“格桑”牌紧茶,采用西双版纳生长的春尖茶和本地出产的本土茶各半混合揉制而成。西双版纳茶是经粗炒过的粗加工茶。本土茶,系初春气温低时段采摘的嫩梢,芽叶较为肥壮。采摘来将其摊放于通风阴凉的自然环境中直接凉干,不经烘炒。制作时,将两种茶叶混合,蒸软后压制成形。“格桑”牌紧茶色清味香,祛油腻,不伤胃,回味久长,老少皆宜。紧茶的包装颇为美观。先用油纸包裹里层,再用棕毛网缠,外皮用印有红色汉、藏文字的黄色棉纸包装,最后用笋壳包成筒、用土布裹成包。

  “格桑”牌紧茶在藏区信誉颇好,茶商们向茶庄预订茶叶,往往是提前一年预订,次年才可取到货,表明了该茶的紧俏。茶庄做生意也恪守职业道德,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做到商品“宁缺勿滥”。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他们的年产量仅老秤10万斤,绝不搞“滥竽充数”的勾当。

  义兴公茶庄于1950年自动关闭。

  怡怡茶庄,创建于辛亥革命后三年即l914年,主事人杨穆之。主号设丽江并附设茶叶加工厂,鹤庆、中甸、下关、昆明、拉萨设有分号。经营茶叶细加工和普洱茶的运销业务。每年出茶季节,茶庄把普洱、凤庆等地出产的经过粗加工的茶叶购运回丽江,在自家的茶厂里再经加工,揉制成花茶、珍珠茶、黑茶和礼品茶。

  花茶,是用绿茶与含苞待放的香花,混合窨制而成的散茶。怡怡茶庄加工的花茶有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茶、梅蕊茶四个品牌。泡出的茶汁清沏,味甘香,饮后留馨留舌,回味久长。常饮有助于解烦消躁、疏肝解毒、理气调经和治疗前列腺炎或前列腺肥大的药效。

  珍珠茶,是一种将经半发酵的红茶,蒸软后压制成龙眼大小的丸茶。用竹筒装贮,每筒装丸茶36个,约重老秤半斤。喝丸茶有强胃、利尿、抗衰老和延寿之功,故销路较粗。

  礼品茶,因人们多用作礼品互赠得名,多用上好的普洱春尖茶制成。其品种有未经发酵的春尖绿茶;未经揉捻而保持嫩芽勐海春茶:采摘后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凉干,不经烘炒的普洱春茶;半发酵的滇红茶……这些茶,除茶叶本身品质优良外,包装也较精致。先以锡箔纸作袋为内包装,再用印有商号名、茶叶品目红绸袋套装。每袋重老秤一斤,每袋售大洋五元。

  黑茶,是用制作散茶剩余的脚料,配以本土产经发酵后的大叶茶,用蒸馏和压制的方法制成的砖形紧茶。虽色黑却味佳,是制作酥油茶、油茶和糊米茶的好配料,倍受少数民族和劳动人民的欢迎,故人们戏称为大众茶。每块重老秤半斤,10块为l筒,10筒为1包。

  怡怡茶庄除销售自己加工的茶叶外,同时运销普洱制作的各类成品茶。年平均销茶量达20万斤老秤。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大理、迪庆地区和大、小凉山、西藏、四川、青海等省及港澳地区、印度、缅甸、日本诸国。茶叶销售量仅次于恒盛公商号。商号及茶厂直开至到建国。

  福云茶庄,建号于l930年左右,主事人朱靖卿。主号原设鹤庆,并附设茶叶加工厂。抗战胜利后主号迁至下关,昆明、思茅、丽江、康定、香港等地设有分号。主营自己揉制的散茶和饼茶,兼营普洱茶、凤庆茶和下关沱茶。茶叶销路为大理、丽江、迪庆周边地区和川、藏等省及从香港出口海外。

  福云茶庄加工的散茶,多系普洱和风庆运回的原生茶。将茶叶按产地和级别分类,分别用文火炒焙,后又按类别将茶叶装进“炭”坛或“灰”坛中冷却、贮存。所谓“炭”坛和“灰”坛,就是按比例将木炭或石灰,装进布袋中,放到干净的大陶坛中铺底和围坛内壁,然后将炒焙后的茶叶,分别装进炭和石灰作“壁”的坛内。最后,用草纸堵塞坛口, 并在坛口加盖草垫,置坛于高燥处贮藏。茶叶经“炭”坛和“灰”坛发酵后,永不霉坏,并能保存茶叶的原色和原生营养成分,并增添香味——奇香无比,回味甘甜。故而,福云茶庄的散茶特别畅销,年销量l0万斤以上。

  福云茶庄制作的饼茶,头几年用云县产的大叶茶制作。后将云县茶引进鹤庆栽培成功,便用本土茶制作饼茶。从此,鹤庆出现了茶树栽培和本地茶叶加工业。其饼茶加工工艺,是先将茶叶采摘下,摊放于通风阴凉处自然晾干, 再用蒸溜和压制的方法,制成重约老秤半斤形如圆饼的紧茶。其优点是茶色保持原色,其味清香而耐泡,营养成分保存完好。因成本低,销售价便宜,故销路颇粗。

  福云茶庄在鹤庆商帮中的贡献,除沟通了省内外的物资交流、繁荣了地方经济外,是他将茶树栽培引进到鹤庆,让鹤庆增添了一个新的产业。从而带动了茶叶加工业的兴起,不仅发展了鹤庆的轻、手工业,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总之,鹤庆商帮中的五大茶庄,也像鹤庆其他商帮一样,在云南近代的商贸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章。首先,他们或开拓、或拓展了贯穿滇、川、青、藏省(区)通往南亚以马鬃和为运输工具的陆上古驿道——茶马古道,并依托这条民族经济交流、文化交往的重要纽带,沟通和促进了地方及国际间的物资交流及商贸、外贸活动, 繁荣了中外经济。引进了先进科学、文化和技术,促进了鹤庆的发展。同时,打通了地方土特产品的出路,为鹤庆带来了繁荣,创造了物质财富。

  鹤庆商帮中的五大茶庄在开展商贸的同时,宣传了中国的茶文化和向外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时,也把国内外的优秀文化传入家乡,沟通了中外友好的往来,增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鹤庆商帮中的五大茶庄,在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中,体现出鹤庆人民的那种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舍弃自己的利益,为抗战出钱、出力。经商获利后,捐助家乡办教育、助公益事业,表现了他们爱国、爱乡的无私情怀。

  鹤庆的五大茶庄,在云南商贸发展的历程中,是商界的领军。在历史上,为鹤庆的繁荣、进步和振兴,曾做出一定的贡献!

本文作者:章虹宇

来源:下关沱茶非遗博物馆

©恒盛公普洱茶,云南省档案馆记录的百年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