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CHA WEN

普洱茶之历史变迁(中)

分类:历史文化来源:网络共135人阅读

易武和佛海(今勐海)各有六大茶山。且勐海的茶产量远高于易武。普洱主产区大茶行:洪盛祥、恒盛公、同庆号、乾利贞、可以兴、云生祥、雷永丰。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写好几本书。作为一般爱好者,固然不需要深入研究,但大概了解普洱茶的发展史,非常有助于我们对茶叶品质的理解和对价值的独立判断,后者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尤为重要。

普洱茶的发展和政治密切相关,我们不妨对照着年代、重要史实来理解它的时代面貌。

上期说到普洱茶在明代已有了“蒸压成团”的制作工艺。明朝延用土司制度,将今天的西双版纳地区改称为“车里宣慰司”。那么接下来由政治因素推动的一场大发展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清朝 - 迅猛发展的普洱茶

雍正七年(1729年)以前,车里宣慰司有十二个版纳,傣语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版纳。其中澜沧江东岸六个,澜沧江西岸六个。西岸的六个版纳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1950年止,一直称为车里宣慰司。东岸的六个版纳于1729年改土归流后从车里宣慰司辖区划归了普洱府。

“改土归流”,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也就是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普洱府﹐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不论政治上的意义如何,单从普洱茶的发展来看,改土归流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其主要措施为:

- 茶叶买卖由土司垄断茶商放贷转变为持“茶引”购茶

- 进贡茶则由缅王和天朝皇帝双重进贡,转为只贡天朝皇帝

- 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加工方法有了改进,紧茶由蒸而成轩大小不一,提升为统一规整的七子饼

- 茶园不再仅为土司所有,可买卖可出租

- 颁布茶法,保证了普洱茶的规范管理、计量统一,纳税准确,运销通畅

由结果是,从乾隆初年开始到咸丰初年,普洱茶持续兴盛了一百多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普洱茶走向海外,六大茶山创建众多茶庄茶号。

* 此句为清人阮福《普洱茶记》首句,迄今凡写普洱,大多引用此文。

末代车里宣慰司宣慰刀世勋

在这样的兴盛中,古六大茶山是最耀眼的主角。清嘉庆4年成书的《滇海虞衡志》: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在清政府的直接掌控与扶持下,六大茶山从封闭走向开放繁荣,至乾隆后期六大茶山茶园已超过十万亩,出现过十多万人入山作茶的繁盛景象。

古六大茶山

在这样的兴盛中,古六大茶山是最耀眼的主角。清嘉庆4年成书的《滇海虞衡志》: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在清政府的直接掌控与扶持下,六大茶山从封闭走向开放繁荣,至乾隆后期六大茶山茶园已超过十万亩,出现过十多万人入山作茶的繁盛景象。

清初,普茶的制作由茶农完成。将最好的春茶加工成芽茶、蕊茶、宫廷团茶贡给皇上。(芽茶和蕊茶仍是绿茶,团茶经上百年后进入博物馆)。其余茶杀青后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圆形紧茶。晒青毛茶是绿茶中含水分最多的,在包装前8小时喷洒少许清水,再装入竹筐,用6-12天时间运到茶叶集散地;而后一部分散茶内销,一部分蒸压成饼茶,用浸湿的笋叶包装,从思茅经传统的茶马古道运到拉萨,大约需100天。此间形成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后发酵普洱茶,独特的陈香和浓醇的汤色尤受藏胞喜爱,但销量不大。

19世纪末叶,滇西其他地区也开始引种大叶种茶。双江、勐库之“勐库茶”始种于光绪25-26年;景谷县之“景谷茶”始种于1910年;顺宁府(今凤庆县)于光绪34年(1908年)大力发展茶业。

清末民初 - 私人茶庄大量涌现,勐海后来居上

清末,茶叶控制放松,私人茶庄涌现。早期集中于普洱和易武两地。1908年,由勐海恒春茶庄和下关的永昌祥带领,在各自区域也发展了大量茶庄。易武和佛海(今勐海)各有六大茶山。且勐海的茶产量远高于易武。

普洱主产区大茶行:洪盛祥、恒盛公、同庆号、乾利贞、可以兴、云生祥、雷永丰

下关、顺宁(今凤庆)大茶行:洪兴祥、永昌祥、复协和、茂恒、复春和

1916年,下关永昌祥创制碗臼状沱茶,闯入四川,并积极外销至香港和南洋。

民国时期,废除茶引制。老牌茶区易武因技术守旧,瘟疫流行而产量锐减。但新茶区大量涌现,于1937年达到建国前的黄金时期。年产茶9800吨。

易武车顺号茶庄旧址

©恒盛公普洱茶,云南省档案馆记录的百年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