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CHA WEN
分类:历史文化来源:晓德书号共319人阅读
滇藏商路历史悠久,从康熙到同治年间(1662-1874年)历时200年左右,云南与康藏一直保持着有史料记载的茶叶贸易。但滇藏贸易商路历来以交通险恶闻世。
传统进藏商路由下关往西北方向,从丽江、中甸(或维西)、阿墩子(德钦)、西藏左贡、到邦达,北进昌都,再由昌都进拉萨,并覆盖后藏。马帮全程从丽江起到拉萨需110天左右(直脚约80个马站),每年仅作一次运转。
清代的丽江府正是滇藏商路上的重要枢纽。据乾隆年间记载,当时由丽江行销中甸、维西一带的筒茶,每年不下九万六千筒,而贩行藏地的丽江商人皆能获得厚利。有的还到维西等地经商。
自1856年大理杜文秀起义,在与清廷近17年的战争中,滇藏商路断绝,云南销康藏的茶叶急剧减少。
到辛亥革命,由于当时西藏地方上层在英帝国主义势力的耸恿下,驱逐汉人,汉藏关系趋于紧张,后又数度发生川藏战争,青藏战争社会动乱频仍,使本来已非常艰困的滇藏交通发生阻碍,严重影响滇茶销藏之路, 滇商亦陷于困境。
据英国官方收集的情报资料显示,1921年,从云南中甸运入西藏的茶叶每年仅150驮,至1928年更减为120驮。
滇藏商路上的马帮寥若流星,无数古镇破败凋敝,丽江古城也日渐寂静。
滇藏古道俯瞰
清末民初、云南茶商开始探寻新的进藏路线。
不迟于民国十年(1921年),长期在印度经商的滇商杨守其、恒盛公号、洪盛祥号、铸记等发现并开辟了滇缅印藏新茶路。
这条路线由滇南佛海(今勐海县)经打洛口岸出境到缅甸景栋到仰光后,上船到印度加尔各答,又火车的葛伦堡,而后靠牲口驮运经乃堆拉山口进入西藏亚东,全程时间不超过50天,且安全性大大提高(其路线发现及开辟情况详见笔者《滇缅印藏新茶路的发现》一文)。
滇缅印藏新茶路开辟后,佛海茶叶大受鼓舞,蓬勃发展,制茶工厂如雨后春笋,先后成立了二、三十家。
每年有佛海出口经缅印运销入藏的紧茶高达二、三万担。每届冬季,祥云、镇南(今南华县)、蒙化(今巍山县)、景东等县的马帮,千数百匹,都赶到佛海,代各茶庄驮茶出口。
由佛海至景栋一道,300余里,漫山遍野,连帐如云,炊烟四起,人喊马腾,热闹无比,把一个寂寞无闻的边荒地区顿时渲染的有声有色。
由景栋载茶西行至瑞仰海和火车站的卡车,数十百辆,日夜风驰电挚,络绎不绝。沿途千数百里,赖以生活者众。这时的佛海县撑起了云南茶叶的大旗。
1928年, 佛海茶叶经缅印销藏已达5000担,1938年已达到18000担。从1928年传统滇藏北路进藏茶叶120驮到1938年佛海进藏茶叶18000担,这就是滇藏新茶路带来的变化。
发展到1942年,通过滇缅印藏新茶路销往西藏的茶叶已预计达38000担,其中佛海15000担,车里8000担,南峤6 000担,镇越4000担,澜沧3000担,江城2000担。
在滇南茶叶无限风光之时、传统的滇藏北路商道就这样衰败沉沦下去了吗?
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5月占领缅甸全部要地。不但截断了滇缅印藏新茶路,也切断了中国抗战重要对外枢纽滇缅公路。
盟军美国为支援中国抗战开辟了由印度到云南的驼峰航线,而陆地上,由印度经西藏到云南的传统商道也再次重要起来。
历史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丽江,滇茶由丽江又开始大规模进藏,滇藏高原的悠悠山路上驮铃再次响起,马脚子的情歌又粗狂起来。
民国二年(1913年)十二月、丽江商会成立。
这时在丽江的商号主要有:
恒义兴(李开銓)、鸿兴号(萧映奎)
恒德和(舒有祿)、久裕号(杨应恒)
长春茂(杨硕儒)、同义兴(和自恭)
恒裕公(李耀东)、美华祥(刘书善)
同春和(王家宾)、恒足号(杨崇道)
同兴贞(杨维忠)、恒翕和(杨品洁)
天裕丰(牛赵基)、春华盛(牛焕斗)
正兴号(张忻)、德美老(赵毓泰)
这些商号大都与康藏一带有贸易往来。
1913年丽江商会会董名录
1943年、经营销藏茶叶的商号主要有:
茂恒、恒盛公、永昌祥
铸记、达记、复云茶庄
宝元通、德兴隆、新兴
复春和、新华茶庄、协恒昌
协厚昌、复顺和、同裕丰
复顺昌、元春茂、寿昌记
益恒昌、鸿发祥、福瑞昌
仁和昌、利生、洪兴祥
长兴、宝兴元、和利记
洪兴祥、协恒昌、德兴隆等
已不下30多家。
这其中茂恒、恒盛公、永昌祥已发展为滇商三大巨头,在维西、中甸、昌都、拉萨、亚东帕里、印度葛伦堡、加尔各答设有分栈。铸记为中甸企业,达记为丽江本土企业都早已在西藏经营多年。
茂恒、永昌祥、复云茶庄所生产的茶叶质量优质被称为“上庄”;宝元通、德兴隆、新兴、复春和、新华茶庄所制为“中庄”;协恒昌、协厚昌、复顺和、同裕丰、复顺昌、元春茂所制为“下庄”。其余皆为杂牌。
这些商号基本以下关为生产加工基地,在丽江与藏商进行交易。能直接在西藏进行交易活动的也只有茂恒、恒盛公、永昌祥三大巨头以及铸记、达记等极少数商号。
在诸多茶商的竞争中、1941年成立的云南康藏茶厂异军突起在销藏茶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人加入了康藏茶厂。这个人就是李达三!丽江“达记”商号的老大。
李达三开头不过是康藏茶厂丽江推销部的名誉主任,但他最终成为了康藏茶厂销藏茶叶的主导者,也是因为他留下的众多宝贵资料,让我们今天有幸一睹当年丽江以至云南销藏茶叶的实录。
1943年5月20日,李达三正在府城市集大研里(今大研镇)小石桥,康藏茶厂今年的一队马帮已经从下关来到丽江。
约瑟夫·洛克慑民国时期丽江古城四方街
当时的丽江有三个市集。
白沙市集,因以往木府土司多居于白沙,故丽江的大小头目蜂从,白沙人烟凑集。市集以盐、酒,蔬、米交易相通。每日申、酉方集,至晚灯火照耀,市声喧逐。
束河市集,在束河青龙桥西,傍水为市,柳影疏密中,食物杂陈。元人诗云: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湾红树买鲈鱼。束河风景正是如此。
府城市集,在府城西关外大研里。清末记载大研里:“湫隘嚣尘环市列肆,日中为市,无日不集,四乡男妇偕来”。做为丽江府城的中心市集,大研里商铺联排,人嚣马嘶,驾鹰牵狗者岸然而过,入市者必醉饱乃归。商贾之贩中甸者必上于此,以便雇脚转运。
李达三与藏商进行茶叶交易正是在大研里。
丽江大研里
康藏茶厂这次运到丽江的销藏茶叶不少,有马锅头马自良的60驮、杨士思的34驮、赵文斗的40驮。这三人都是滇西一带的大马锅头。
此外常年为康藏茶厂驮运茶叶的马锅头还有马玉麟、李述圣、董茂兰、赵锡海、赵文亮、苏林祥、马鑑、李克臣、赵枝茂、杨法臣等。但这些马帮皆属短脚,并不进入西藏。
康藏茶厂这次运来丽江的大部分是饼茶。这让李达三很为难。销藏茶叶从清代始,川茶为砖茶、滇茶为紧茶。滇制饼茶只在维西一带可销,市场很少。况且康藏茶厂的饼茶质量并无优势。显然省茶司及康藏茶厂对西藏的市场并不完全了解。
6月30日,李达三给郑鹤春信函。此时郑鹤春不但是省茶司经理同时也是康藏茶厂的经理。
李达三信函中说:原来茂恒商号之饼茶过去仅作委托代售性质。运销少数部分而已。今则已正式设置丽江分号专销复云茶庄。系由鹤庆揉制。原只出品紧砖茶二种,自行直接运销藏境。现已增制饼茶,并往丽号专销。分量、茶质特别认真,而售价因去岁即买屯有2000多担之底茶,成本甚轻,无论如何销售已获厚利。本厂饼茶拟难以之争衡。前途颇不乐观。此后本厂出品仍以多注意致力于信誉于关之紧茶。
郑鹤春根据李达三的建议通知康藏茶厂厂长祁增培调整生产计划。
8月7日,祁曾培电告郑鹤春:本年度截至已制紧茶饼茶597担,代制紧茶饼茶58担为计在内。依照原预计紧茶饼茶1000担尚不足403担。如饼茶停揉,全部收制紧茶尚需原料底茶21600斤,每担估计3800元(以下无特别注释外均为法币),需款82万。二水茶4400斤,每担估计5000元,计需款72万元。顺宁茶厂已运到及在途计7680斤。祁增培对李达三的意见有点不以为然。但形势比人强,经营还得跟着市场走。
8月23日,祁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向郑鹤春的汇报中他提出:惟据丽部函称最近报去饼茶成本每担高达6750元,再加间脚成本为7210元。本厂只好暂行停制。专制紧茶为上。……饼茶成本过高,只好全部停制。
康藏茶厂厂长祁增培信函
但已发到丽江的顺宁茶厂饼茶依然很难脱手。
9月23日,郑鹤春给李达三电函:饼茶务盼设法随市陆续脱手。
丽江饼茶销售的情况却不理想。
9月29日,李达三回函讲了丽江市场的情况:丽江当前市况太形疲软,无法即行应命。此种情形并非咋们厂一家,其他如永昌祥、茂恒、复云茶庄、新华茶庄等销关正牌茶也由于销路狭窄,大量成品高堆不动。仁和昌、洪兴祥、长兴、和利记、协恒昌、德兴隆等杂牌茶则更不堪提。
李达三同时也报告了一点好消息。就是顺宁茶厂的饼茶已销完了,现在只存有本厂饼茶99驮。经竭力向各方接洽结果有一买主已愿将全部接手,价格是趸批买,每驮出6000元。惟款子须要半月之内打来。从下关运到丽江的每驮饼茶包括脚价成本为7210元,就是说每驮饼茶在丽江销售要亏1210元,这还不算仓储、搬运费。另外近来丽江的银根奇紧,买家的全款能否按期打入也有点悬。李达三向郑鹤春请示卖不卖。卖!郑鹤春下决心止损,生意场上有赢有亏,赢得整场战役才是真正的赢家。
未完待续。